《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 A+
所属分类:大杂烩百科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作者 : 未知

宋代词人苏轼,开豪放一派。他的词作极具男性风格,大气磅礴,意气奋发,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时期的楷模之作。继《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又一经典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

北宋王朝重文轻武,国力渐弱,经常遭受强辽和西夏的侵扰。神宗八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激发了作者少年时期就有的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作一挥而就。从语文教学角度而言,宜抓住以下两点进行赏析。

一.“狂”领全篇,绘出猎盛况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虽是“聊发”,虽是“鬓微霜”,但仍掩不住作者满卷的狂气。

第一狂见装备齐全。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一牵一擎,好一个出猎的雄姿,一锦一貂,好一个威武的装扮,气宇轩昂,何等豪迈!
第二狂见随从众多。那些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势如破竹,令人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弘场面,何等雄壮!

第三狂见倾城观猎。苏轼勤政爱民,每到一处,皆为百姓拥护爱戴。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一片盛情,气势磅礴,何等豪情!

第四狂见杀虎建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首用典故,表达自己为报全城士民盛意,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第五狂见老当益壮。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奔赴边疆抗敌。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作者满怀雄心壮志,显示了宝刀未老、老当益壮的英风与豪气。

第六狂见沙场报国。宋人远没有唐人的尚武精神,但在苏轼、岳飞、辛弃疾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虽然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韧性。作者虽屡屡被贬,却仍把国家命运摆在首位,弯弓射狼竟能如同满月,足见其豪情壮志!

全篇囊括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充满阳刚之美,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二.运用典故,抒报国之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他表示,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作品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至此,苏轼豪放词风始成。

历史上的今天:

投资项目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