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的演变与由来

  • A+
所属分类:大杂烩百科
摘要

引言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道路走向与发展,本文主要对道路的结构发展进行分析,以加清晰的认识研究区域内的道路演变特征。一、道路形态特征分析古代的道路,历代以来呈现最大的特点是中心向外辐射,国家即是以京城向外辐射,通往四周的军事重镇,地区则以中心郡城为中心向外辐射,通往周边地区。我国古代的交通网络以蜘蛛网的形

引言

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道路走向与发展,本文主要对道路的结构发展进行分析,以加清晰的认识研究区域内的道路演变特征。

一、道路形态特征分析

古代的道路,历代以来呈现最大的特点是中心向外辐射,国家即是以京城向外辐射,通往四周的军事重镇,地区则以中心郡城为中心向外辐射,通往周边地区。我国古代的交通网络以蜘蛛网的形式串联各地,而这种形式的道路也体现于内蒙古沿黄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道路发展也呈现出蛛网的形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

(一)区域道路体系

从整体交通发展来看,北边道起自战国时期,形成了以云中为中心的交通枢纽,秦汉时期,建立九原郡,互通交通中心扩展,形成九原、云中双核心道路体系,逐渐形成辐射邻郡、邻国的网状结构形态,发展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北边道线路于山川海河间顺应地理地势,因地制宜不断延伸发展,线路覆盖沿黄地区,并以东、西、南三个方向为主,北向为辅保持着持续稳定的交流,连通各地。

战国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建设主要以赵国的建设为主,赵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北邯郸地区,云中城的建设为防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以及进攻西部的秦国。城池的位置选定就以靠近赵国国都为主,所处位置,位于三国中心,为保证疆域的稳定,管理这一地区发展,城池的选址,相对靠近赵国国都一方。由政治导向而建成的云中郡城,以云中城为中心,形成了通往赵、秦、高阙塞的道路网。

由政治导向下产生的城池,其首要目的是中央政权对于这一地区的管理与统治,其确定了这一地区的所属权。云中郡的建立,就是为了确立赵国对于这一地区的统治权。郡县制的根本目的即是为了王朝更好的管理国家内部的各个区域,对于这一地区的统治,赵国建立了云中、九原两郡,相比于九原郡,云中郡有着天然靠近国都的地理优势,同时又能联系九原地区,因此云中的政治作用相较于九原,更重要一点。

其次重要的目的是由军事原因而导致的结果,因赵国的总体上的进攻与防御政策,距离原阳军事基地更近的云中郡,更进一步确定其军事上的重要性。由政治、军事两重主要因素影响下建立的城池,为该地区道路的发展开创了基础,为此这一地区的道路发展,演变出了以云中城为中心的道路结构。通过云中城,在东西方向上连通了边郡地区与赵国内地,纵向上连通了赵国与秦国。可以看出,城池的发展影响着道路的发展。

秦代时期,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全国的政治中心来到了秦都咸阳,内蒙古沿黄时期的建设发展也由赵国建设发展转换至秦国建设,秦都咸阳位于九原区域的正南位置,由此九原郡的建设成为了这一时期主要区域。

与战国时期不同,秦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掌权者,秦国对于这一地区的管理也区别于战国时期的赵国。与赵国相比,秦更注重于距离秦都咸阳更近的九原地区,从中央政治导向的转变,使得九原城的政治地位在秦代时期,渐渐的高于云中城,相应的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就来到了九原城。

其次相比于战国时期,秦时期的疆域领土向西北扩大,为更好管理这一地区,按中心管理的理论,行政管理中心向西移动也是一个更佳的选择,从已有的城池建设上来说,由战国时期的云中郡转换至秦时期的九原郡,无论是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同时,秦时期对于国内政权的统一,使得这一地区没有了对南部地区的进攻的军事目的,南部地区敌对的军事性质转换成了支援、合作的友好性质,最好的支援便是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处理。

秦朝所修筑的秦直道便是对这一地区的支援措施,随着新道路的修筑,道路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城池中心的转移,在前代道路建设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一地区道路建设的发展,道路中心也由战国时期的单一中心,转变为秦时期的双核心体系。汉时期,与秦时期相比,两个民族的政治中心变化不大,依旧为南北对立的形式,九原、云中地区依旧为两国的必争之地,其政治军事地位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西汉时

期,与秦时期相差不大,主要以九原、云中地区为重点。道路中心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发展更加全面,城池的数量更多,规模更大,道路则是更加全面。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随着几次的大的军事行动,开拓了这一地区的领土,连通了九原与陇西地区的道路,逐渐在该地区形成的道路网体系。同时随着北伐匈奴的战争,开拓了阴山中道路,连通阴山南北地区,甚至打通了通往漠北的道路。

到了东汉时期,这一地区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随着南北匈奴的分裂,南匈奴入汉称臣,入驻这一地区,南匈奴王庭进入美稷古城,其余各部分别居于周边地区,由此形成了以美稷县城为中心的新的地区性行政中心。这一地区的管理形式,与之前又有了一些不同,虽这一地区依旧是汉帝国的疆域,但对于这一地区的发展,主体成了匈奴人,有一种当今自治区的管理方式。

南匈奴对汉帝国称臣俯首,汉帝国对南匈奴给予援助,开放疆域,让其进入中原地区生活,并给予南匈奴一定的自治权利。而随着南匈奴的入驻,美稷城成为了新的道路中心,道路网也随之变化,形成了九原、云中、美稷的三核体系,同时随着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这一地区的道路网也更加的健全,更好的活动与这一地区。

(二)道路空间结构

从线路特征来看,内蒙古沿黄地区有两个交通枢纽,主要为云中、九原两处,其东西向的主线主要依托于战国时建立、秦时归于驰道的边郡道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道路所在紧贴阴山山脉,东西向路线基本顺应山脉走势,南北向道路主要利用山脉中的山谷道与黄河水流平稳之处。云中主要沟通东部、东南部的郡县,九原主要连接北部、西南的交通。因处于国界的位置,其主干线主要为东西向,与国界线平行,用于沟通边境各郡,南北向的道路主要用于连通都城与邻国。

这一地区,是战国时期赵国强盛时期所征战的地区,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励精图治,意愿强大赵国。战国中期,各国的势力已基本确定,赵国东北、西、南方向均有强国统治,为了增强赵国的国力,赵武灵王转换了传统时期人们争夺中原的思想,将目光转向了匈奴地区,从原先的防御匈奴政策,变成了征服匈奴。同时战国各国在边界地区建立各种防御要塞、城障,赵国为攻打秦国,其西面的太行山脉虽然起到了防御作用,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进攻。

通过原始的方法,难度相对较大,为此将军事角度做了一定的变化,通过秦国北方的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地区作为跳板,从内蒙古沿黄地区南下,进入秦国境内,其战略方式更好。赵武灵王跟随使团进入秦都咸阳考察一事,便是通过九原、云中地区南下,进入的秦国境内。

因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原因影响,促使了这一时期道路的发展状况,这种“一纵一横”的交通结构,正是对应了其军事政治上的行动,横线路线是在攻下楼烦、林胡之后,为巩固这一地区领土的稳定,以城池为基点,通过道路的串联,形成对这一地区的整体防御。而一纵正是体现了赵国为进攻秦国所做的铺垫基础,在稳固这一地区的发展之后,通过道路南下,征战秦国领土。

这一地区早期的城池原阳城,其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骑邑,属于赵国的军事基地,而原阳城的建立,就是赵武灵王为征战秦国所做的准备之一。这“一纵一横”的道路体系,体现了赵国的军事政治目的,同时也说明赵国对于这一地区的性质划分以军事为主,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区域内的城池建设,是以军事目的为主导而建设发展。

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局势,秦代一统六国之后,这一地区的局势成为了纯粹的秦与匈奴两个国家的对立,这一地区没有了战国时期对于中原地区侵略的意图,从而转变为中央政权对于这一地区的管理,在有战争局势的情况下,以中原对边疆地区的支援为主。为保证边疆地区的平稳,以及对边疆政事的快速处理,将这一地区与中原各处形成更多的联系,由此产生了“一横三纵”的道路局势。

这一地区形式转变后,不再需要两个方向的防御,横向道路基本是继承了战国时期的道路路线,与整条边防线相对应,将边防建设串联,使边防地区成为一个整体。在纵向路线上,始皇帝打通了雁门至太原郡的道路,去除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路障,确保了中原城池与边疆城池的快速沟通。纵向路线中经上郡至咸阳的道路,就是秦代修筑的被人们喻为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的建设有着军事上的战略意义,直道直通长城沿线,是统治中心到长城的最近线路,所以对长城的补给无疑长期使用直道,目的是为了两地能有效而快速的进行物资运输。同时为秦始皇的巡游提供了便利,当然,其对商旅与民众生活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秦直道的出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种在生活上的作用,经常被史书所忽略。

但因为秦时期时间较短,对于秦直道在军事上的利用较少,有关军事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汉时期。有的学者认为秦直道的建设是秦时期新规划开发的一条全新的路线,也有学者认为秦直道的建设是以赵国的“直南”路为基础,部分地区重新修筑,秦时期经过多年的战争后,人口数量并不多的前提下,队长城、宫殿、道路、城池等多方面同时进行修筑,其并不能在始皇帝第五次巡游的返程中修筑完成,不能保证皇室车队的通行,因此笔者更赞同秦直道的修筑在部分区域利用了战国时的“直南”路。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汉时期做了很多举措,首先最直接的是在地方设置了郡、县、乡、亭、里等各级政府。而为了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保持紧密而有效的沟通,交通网的建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交通网的形成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交通网的建设主要集中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多次征战,开拓了这一地区的道路网。

汉武帝与鄂尔多斯地区新增了西河郡,西河郡形成了一个新的军事驻防区,而后随着匈奴南迁,汉王朝对于入塞归附的匈奴人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将其安置于西河郡与北地郡,至东汉时期,随着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协助汉王朝与北匈奴作战,为保证南匈奴的稳定,将南匈奴王庭迁居美稷县城,为此形成了以美稷为中心的区域空间。

结言

而竖向路线上则增加了高阙塞至北地的道路,亦是朔方通往北地的道路,其促进了北方边郡与陇西地区的联系,同时也使得这一地区的道路建设更加完善,因此,这一地区大致形成了“三横三纵”的道路网。

历史上的今天:

投资项目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