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上饶写下一首词,短短八句,将三胎家庭的幸福展现了出来

  • A+
所属分类:大杂烩百科
摘要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十一月,辛弃疾从江西安抚使改官浙江提点刑狱公事,随即遭到谏官的弹劾,无奈之下回到江西上饶带湖新居,过起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闲居生活。辛弃疾的带湖新居建于何时?原来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第二次出任江南西路安抚使,他被这里宜人的风景所吸引,决定在这里修建一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十一月,辛弃疾从江西安抚使改官浙江提点刑狱公事,随即遭到谏官的弹劾,无奈之下回到江西上饶带湖新居,过起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的带湖新居建于何时?原来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第二次出任江南西路安抚使,他被这里宜人的风景所吸引,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居所,作为退休后的养老之地。

辛弃疾为什么选择在上饶带湖修建新居呢?原因很简单,两个字——宜居。带湖的位置在江西上饶,位于信江上游,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据南宋学者洪迈《稼轩记》说,南宋“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舞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这段话大意是说当时京城在临安,而上饶最靠近京城所在地浙江,交通便利,所以士大夫都乐意到上饶居住。

于是来年新春,辛弃疾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按照“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设计理念,建造了一座庄园,辛弃疾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稼”的意思就是种植谷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还没等到退休,辛弃疾便提前入住到带湖新居,这倒不是因为他主动想去体验乡村生活,而是迫不得已之举。同年十一月,他受到谏官的弹劾,官职被罢,刚好在这个时候,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于是便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闲居生活,宜情尽兴

远离仕途,让辛弃疾卸下了无形的重担,正所谓无官一身轻;闲居乡村,让辛弃疾重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在闲居上饶铅山带湖时,辛弃疾虽然是仕途失意,但他文学创作却完美地弥补了生活中的空白,他的歌词创作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吟咏带湖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词作。

辛弃疾在《水调歌头·盟鸥》一词中写道:“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带湖风景宜人,辛弃疾流连忘返,他的目光徜徉于碧波荡漾的湖水,他的思绪飘向湖面上飞翔的海鸥,美好的情景,让词人放下了仕途的羁绊,忘却了烦恼。

辛弃疾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将远处的铅山人格化、个性化。所以看到远处的铅山,辛弃疾觉得那才是妩媚的事物了,他含情脉脉地看着这妩媚的青山,在词人眼中,多姿的青山也似乎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词人。

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体验不光停留在新居周围,他将足迹与目光投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田园生活中。这不,有一次他约上知己好友,夜游上饶城西的黄沙岭,满眼的稻田和扑鼻而来的稻花香,让词人心旷神怡,他写下了那首有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对辛弃疾闲居上饶的诸多描摹乡村风光的词作中,有一首可谓是人人会背、家喻户晓,这首词清新自然,将乡村生活的精髓与灵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读来朗朗上口,还入选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 这首词就是《清平乐·村居》,原词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词作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的场景,这与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读过辛弃疾的词,像《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像《太常引》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等词句,都是豪情激越的,是典型的豪放词风格。

正像前人评价辛弃疾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辛弃疾将词引向壮观、广阔的艺术境地,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辛弃疾的词体风格也被人们称为“稼轩体”。

那么,要想解读好《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探讨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就要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开始谈起,也要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谈起,这也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

辛弃疾其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捎带一句,辛弃疾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同乡,李清照也是历城人。

辛弃疾是伟大爱国主义词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辛弃疾自始至终都坚定地站在主战派的队列中,他主张收复失地,建言献策。

在辛弃疾22岁时,他毅然举起了抗金义旗,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举行起义,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在义军中担任了“掌书记”职务,辛弃疾因为胆识过人深得义军领袖耿京的信任。

但由于义军良莠不齐,起义不久便有一位叫义端的小头目叛变,义愤之下辛弃疾亲自追捕,毫不犹豫地斩杀了这个叛徒。他曾代表义军到南宋都城临安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接受南宋朝廷的统一领导并共同抗金。

当他完成使命,回到义军中时,耿京的部下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国,并做了金国的官员,义军也面临着瓦解的境遇。于是,他又率领一支50人的小队伍,直闯驻有5万人马的金兵军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的叛徒张安国。

可见辛弃疾是一位骁勇善战,胆识过人,有勇有谋的人物,而且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这些英勇行为受到当时人们的景仰和称颂。

义军失败后,辛弃疾胸怀一腔热血,投奔南宋朝廷,本想借助朝廷之力继续抗金斗争,但却没料到,一到临安便被解除了武装,并被派到江阴军做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做了闲职。

因为南宋朝廷害怕起义更不愿收复失地。尽管南宋政权对辛弃疾大材小用,但他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卑微,针对南宋政府中主和派所谓“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主张。

辛弃疾独抒己见,写成《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美芹十论》等,上奏皇帝。尤其在《美芹十论》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他不仅分析了金国外强中干的现状,还痛斥了主和派偏安一隅的论调,更是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美芹十论》集中表达了辛弃疾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充分展示了他的深邃智谋和韬略,结果在主和派掌控话语权的语境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采纳。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为泡影,报国无门。

展开《清平乐》,体验乡村风光

从辛弃疾23岁南归到67岁病逝,他在这40多年里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北伐,反对偏安。但是南宋朝廷并没有采取他的主张。

每当宋金对峙激烈时,甚至危及南宋朝廷时,便任用辛弃疾临时抗金。可是只要他有了一点功绩,暂时缓解了双方对峙的紧张局面、巩固了南宋朝廷的根基,议和派便千方百计地制造各种借口,甚至以各种借口弹劾打压辛弃疾,无奈之下,辛弃疾也只能选择远离舆论旋涡,闲居在家。

这40多年里,辛弃疾曾两度被迫退休,近20年过着退隐家居的生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乡村生活,写下了许多闲情惬意的乡村词。《清平乐·村居》就是辛弃疾闲居上饶铅山新居时写下的。

清代著名词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评价词的创作时说“词要清新”,还说“淡语要有味”。刘熙载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词要有清新的一面,描写恬静安然的场景的词句读来要有值得品味的地位。

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正具有“词要清新”和“淡语要有味”的特点。这首词的文学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白描叙事和排篇布局两个层面。

一、白描叙事,宁静和美

这首《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小令,词人没有采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去描写,而是只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人家的家居环境,并成功抓取了一户农家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辛弃疾把这户农家的不同面貌和生活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词人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就将艺术意境表现了出来,这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作描写方面的成功之处。

词作开篇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以一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在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这是一个清静优美的宜居环境。

在这里词人只用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这两句词在整首词中,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因为开篇这两句既点明了环境,也点明了地点,将全词的主旨定格在田园生活的这个点上。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描写了满头白发的老两口,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闲然自得的生活场景。

这几句尽管写得平平淡淡,但是却把老两口乘着酒意,彼此相濡以沫、亲密无间的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生活,真切地再现出来了,为人们呈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农家乐画卷。

词作描写的场景并不仅仅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方言,词人写这首词时正好居住在江西上饶,这一带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词人将这里的方言称为“吴音”。

下片四句,完全是浅显易懂、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词人采用白描手法进行叙事,写出了农家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老大已经可以帮助家里从事农活了,他正在溪东边种植的菜豆的地里锄草;老二年纪尚小,还不足以从事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就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这个活儿不耗费体力;老三年纪更小,还是无忧无虑的童真年纪,他不用从事任何的体力活,他在溪边摘下一个莲蓬,掏出里面的莲子,趴在地上自顾自地玩着。

三个儿子在词人的笔下形象各异,词人笔下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特征,词作也描绘出了耐人寻味的乡村风光。

尤其是小儿子剥莲蓬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亡赖”通“无赖”,这个词语将小儿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唐代诗人徐凝描写扬州的明月夜时,写出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千古名句。可见,“亡(无)赖”二字在辛弃疾的这首词中也是表达喜爱之意的。

“卧”字也很传神,把小儿子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以及还处于贪玩的年龄特点一笔体现出来,小儿子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也就是说使用一字,便恰到好处,犹如“画龙点睛”一样,就能使全句或全词褶褶生辉,词作中的“卧”字正有这样“一字使全词增色”的特点。

二、排篇布局,构思巧妙

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句,连用三个“溪”字,就使得词作画面的布局十分紧凑。

这条清清的溪水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一样围绕着这户乡下人家,呵护着他们,给他们带来流动着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凸显了农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

词作构思巧妙,颇为新颖,尤其是全词在写景上的成功之处: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就是农村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了,然而词人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词中的这户农家总共五人,上过年纪的老两口,还有他们的三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辛弃疾匠心独运,成功地勾画了了极富极富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老夫妻饮酒聊天,大儿子锄草,老二编织鸡笼,小儿子卧剥莲蓬。词人寥寥几笔,就将这个五口之家、三胎家庭的幸福展现了出来。

辛弃疾通过简单的情节安排与巧妙的构思,把生机盎然、和平宁静、朴素安适、怡然自得的乡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协调有序、生动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词人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中,从对老两口及其三个儿子的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刻画中,都表现出词人对和平宁静的乡村生活以及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审美情趣。词作展现的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谛,词作描写处处平凡,却处处充满画意,读来清新悦目。

小话诗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词是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和打击,隐退江西上饶常湖地区,闲居农村时写下的。词作描写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体现的是其乐融融的田园农家生活场景,读来清新自然

词人是向往农村这样的生活的,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这是词人爱国热忱的体现。就词人描写的生活场景来看,在远离前线的农村,这种和平宁静的乡村生活是存在的,不是词人主观想象的创作,而是对现实的描写和反映。

历史上的今天:

投资项目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